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1】左图是刊登1998年论文的《人民论坛》封面文章“高考史上两次重大变革”。右图是参加邓小平1977年“八.八”会议的院士们在论文上的签名。

图文/ 阎阳生

几年前,在一场和高考同步的电视节目中。主持人在全面评析了1977年的高考作文《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(不称职的父亲)》后自问:怎么这样一篇四十多年来让人传颂的文章要被称为是“另类”呢?

其实,在恢复高考20年的“井喷”后,我又全力写了一篇正统《中国高考史上的两次重大变革》。一年的调研,大量的素材。以1977年在权力面前求平等和1997年在税收面前求平等为主辅两线,一下扩大到教育制度考试变迁,决策方式和资源分配的立体层面。填补了由于文革荒废造成的学术空白点。

那正是纸媒写作黄金时代。我由于民营企业CI研究、观星断想等系列文章,在和媒体的关系上形成了作者卖方市场。开辟有作者专版的中国改革报率先推出全文,并印刷预告挂满了一路街灯,好像迎宾一样。人民日报的《人民论坛》列为封面文章。后来因为各参加邓小平“八.八”会议的院士签名而成为收藏珍品。

继而《中国青年》也列为封面文章,并配图把标题改为“进军号和顶风船” ,更加朝气蓬勃。最有意思的是《北京日报》,我最先投稿被他退回,但到9月份儿又转载了大众日报的原文,并加以注明。

最后,那年年终版的《新华文摘》选中了这篇论文,并作为封面文章。当我骑着自行车到一栋灰房子里取这本杂志时,编辑大姐们都戴着眼镜儿出来看我:“是你写的吗?”还以为白发的老教授呢……”。后来才知道,此文摘在海外华人中评价颇高,有中国的“普利策奖” 之称。

其时,中央电视台正在采写以阎阳生为串场人物的“历史的丰碑”。看到高考时租住的小民房都被推倒盖起髙楼。但在考试院寻找1977年的作文考卷时却被告知,这批当年动用《毛泽东选集》纸张印刷的考卷,却因为没有地方腾放给烧毁了。令人唏嘘不已。

然而,幸运并未结束。第二年,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展出和收藏有关文件时,特别重视原件手稿。我的这篇论文草稿得以同时获得展出和馆藏的双重殊荣。在1998年草稿的标题面上用钢笔字写着:“三,20年后取消高考,在信息面前求平等”。 此预言并没有实现。新的利益集团出现了。

毋庸置疑。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。这两次变革在快步转型之后,也造成了对广大农村子弟新的不公平。

至此恢复高考四十六周年以及此高考论文发表二十五周年之际,特在高考日发此小文,以求不忘初衷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2023年5月29日于清华园

附《中国高考史上的两次重大变革》

2】(左上)1998年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的阎阳生1977年高考作文手刻本和他1998年论文的手写草稿(左下)。

 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阎阳生

阎阳生

28篇文章 181天前更新

1947年11月14日生。祖籍山西碛口。曾任全国工商联执委、宣教部副部长、《中国工商》总编辑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。独立撰稿人和文史研究者。1977年恢复高考,被民间以《不称职的父亲》誉为“十年一届的高考文章状元”。2006年退休后“带着帕金森环游世界”。 著有《清华附中红卫兵100天》;《中国高考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》(论文手稿中国博物馆藏);《断裂的青春(三联待版)》;《观星断想:瞬间的永恒》;《一个知青偶像的沉浮》等。2009年当选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理事。2020年《财新周刊》聘为专栏作家。

文章